对市政协第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43010号提案(关于打造微市场给流动摊贩定位安家的建议)的答复
建议人 魏景洲 建议时间 2024-04-26
建议内容

一、背景:城市流动摊贩不仅涉及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多样性,更事关城市形象和社会稳定。当前,城市流动摊贩方便了群众,活跃了经济,但乱摆卖、占道经营,不仅扰乱市场经营秩序,影响市容市貌,还阻碍人车通行,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据笔者到城市规划部门及管理部门调研了解到,我市城市中心城区农贸市场划分为三级,分别是农贸批发市场、街道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其中,市中心城区规划农贸批发市场2处,街道级农贸市场11处,社区菜市场133处。近几年,在有关城市管理部门的努力下,市场经营、市容市貌得到了大力改善,但是目前还有好多流动商贩在学校、医院、街道路口等不定时间的乱摆乱占违法经营时有发生,给人民的健康和交通带来不便。如何使流动摊贩合法生存、有序经营,使城市流摊治理既有“文明味”,又有“烟火气”,是当前亟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经营者多为弱势,谋生需求迫切。根据调查了解,流动摊贩主要为外来流动人员、周边农民、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城区下岗失业或无业人员、部分退休人员和残疾人等人员,他们多数是社会弱势群体,为了生计,只有选择门槛低、投资小的地摊经营。2、投入不足,摊区档次偏低。目前政府对流摊投入较少,城区仅划菜市场,农贸市场、瓜果市场,没有流动商贩的落脚之地,对路边摊点没有进行专业设计,宏观布局与微观管理尚未真正形成合力。另外,流动摊贩也无力过多投入,造成城区内摊点高低长短不一,各式各样,有损聊城形象。3、引导不够,摊点流动无序。从对几所城内学校附近及路口多个流动小摊的调研看,大多数流动摊贩与城管人员长期做着“猫鼠”的游戏。主要原因是宣传引导力度不够,城区集中摊点较少,无法满足流动摊贩需求。监管滞后,各种隐患重重。流动摊贩主要在人流多的地方设摊,极易阻塞交通,引发交通事故,有时还会影响行人步行。流动摊贩人员没有经过卫生防疫部门进行身体健康检查,销售的商品特别是食品卫生令人堪忧。流动摊贩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随地乱丢货物的包装等废弃物,严重影响城市环境。流动摊贩的价格较低,质量得不到保证,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甚至危害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三、为此建议:1、优化布局。根据我市地域特点和市场特点绘制便民摊点网络图,在靠近居民小区和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增设临时便民市场,设置便民摊点按控制总量、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设置。在每个疏导点详细规划摊点摆放面积、方式、经营范围、时间等,比如在某个面积比较大的小区内每天设置摆摊时间,供小区市民选购,到时间要收摊,有序避开人流回家时间。同时将相关规定向市民公开。新建城区、商圈时应考虑流摊问题,合理规划疏导区。从而形成布局合理,疏堵有度的摊点网络。2、继续加大强化服务力度。从民生角度为流动摊贩提供生存空间,促进经营合法化。组织相关人员深入调研,摸清流动摊贩实际需求。对城区摊点进行普查登记,分类建档,利用城管数字平台统筹监管。引导流动商贩积极入市进行集中管理,并积极做好保障和跟进服务工作。为摊贩设置、开放多处遮阳帐篷,免除摊位费用,定时对便民市场进行深度清扫、冲洗等工作。3、协同管理。流动摊贩管理需要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市场监管、住建、城管、卫生、环卫等部门一道共同研究监管服务措施,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长效监管机制,充分发挥以政府监管为主导,流动摊贩自我监管为主体的作用。重点推行摊贩自治制度。如召开恳谈会;实施自治,轮流管理;考核打分等。4、创新升级。创新内容和形式,打造特色市场。在硬件方面,可采取政府投入,在市区划出5-7条交通流量比较小的街道,统一制作固定摊位亭、流动贩卖摊、水果售货车、早餐车、服务宣传牌等,并在每个摊区制作公示牌,形成一区一色、一类一款特色街区;在软件方面,对从业人员实行准入和技能培训,对部分特色突出的街区和产品进行技术升级,充分利用媒体加大推销力度,做成聊城品牌。5、流动微市场的规划选址实行弹性控制,在城市控规体系中,允许流动微市场在城市主次干道围合的街区范围内进行数量和位置的弹性调整。根据居民生活需要,比如在中心城区范围内每间隔两条东西街道进行不定距离的规划布点及流动摊贩的临时经营区域。也可以采取关停取缔不符合规划的市场、提升改造,新建一批有长期规划而适合每个区域经营的摊点,使我市市场环境得到彻底改善,切实满足群众文明经商“烟火味”十足的人民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答复时间 2024-08-21
办理类型 已解决
办理情况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微市场给流动摊贩定位安家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设立摊点群,解决“无处可卖”的难题。

按照我市出台的《关于推进夜间经济繁荣发展的十条措施》要求,坚持“便民不扰民、放开不放任”的原则,在不影响市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合理设置铁塔夜市商圈、京都欣城商圈、万达欢乐小镇商圈、香江交运夜市等地摊经济规范区。同时经过实地考察,在人流量较大的小区附近,合理设置便民摊点规范点,安置流动摊点,方便周边市民群众,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截至目前在主城四区共设立和完善了52处早市、夜市(便民摊点规范点),可容纳3081个摊位。

二、加强管理,解决“随便乱卖”的难题

坚持“便民不扰民、放开不放任”原则,一是联合各主管部门协同开展规范管理,检查商户的健康证、备案证,无证或未到社区备案者不允许经营,为消费者身体健康保驾护航。指导经营者安全用气、用电,确保经营安全。二是提升摊贩形象,要求必须戴口罩和帽子,并设计了样式鲜明的小吃车,统一使用和管理。三是加大巡查力度,秉持“疏堵结合、文明执法”的理念,对流动摊点坚持“首违不罚”原则,教育引导其进入便民摊点规范点经营;对屡次劝导仍占用城市主要道路、严重影响周围市民出行、存在严重交通安全隐患的,对其依法进行处罚。

三、送法上门,解决“普法不到位”的难题

成立女子中队,打造“每周三 城管宣”主题普法品牌,把高质量普法课堂送到百姓身边,搭建起城市管理部门与市民群众的良好互动平台。坚持“普治并举、普法先行”,聚焦流动摊点安置、便民市场设置等热点问题,开办“城管大家谈”“城管开放日”“城商协作”专题活动,及时把握普法时机,加强普法策划,做到主动发声。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设置专题专栏、发布普法报道、推送法条解读、开辟空中课堂,全方位打造横连部门、纵贯县区、覆盖全市的新媒体普法矩阵,在全社会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法治氛围。

小摊位连着大民生。下一步,市城管局将在规范提升现有早市、夜市(便民摊点规范点)的前提下,继续科学规划,充分利用废弃场房、空闲土地等打造更多的“微市场”,激发市场活力,丰富百姓生活。

非常感谢您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欢迎今后提出更多宝贵意见。

主办单位 聊城市城市管理局